建设县级数据库,包括用于农村耕地质量监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、农村土地权属数据、栅格数据、物联网监测点数据、测土配方数据和地力等级数据,以及相关表格、文档、图件资料、实现对矢量数据、栅格数据、表格数据、文档、图件资料的统一组织和管理。
1 耕地质量数据库内容
县级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、农村土地权属数据、栅格数据、物联网监测点数据、测土配方数据和地力等级数据。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包括定位基础、境界与管辖区域、以及对地块描述有重要意义的其他地物信息数据。农村土地权属要素数据包括发包方信息数据、承包方信息数据、承包地块数据、权属来源数据、承包经营权权证和登记簿信息、以及基本农田数据等。栅格数据包括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的数字正射影像图、数字栅格地图以及其他栅格数据。物联网监测点要素数据包括监测点坐标、名称、传感器数据等。测土配方要素数据包括地块名称、所有人、地块编码、土壤代码、土壤类型、肥料种类、以及基本土壤数据等。地力等级要素数据包括地貌代码、地貌类型、产量、抗旱水平、地力评价数据等。
2 数据库逻辑结构
县级数据库根据各项数据的不同特点,分为地理信息数据集和业务数据集。地理信息数据集分为基础地理数据子集、农村土地权属数据子集和栅格数据子集,业务数据集分为物联网监测点数据子集、测土配方数据子集和地力等级数据子集。地理信息数据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;业务数据采用二维关系表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。县级数据库结构如下图所示。

3 数据库存储结构
在逻辑组织上,数据要组织成无缝拼接的整体,并且各类数据要在空间坐标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叠加和套合。在物理组织上,可以所有数据整体存储,也可以根据不同级别的需要,以一定单元将数据分割存储到不同的存储空间和存储单元中。
建设“三位一体”信息服务体系(即公益化信息服务体系、社会化创业体系、多元化信息服务体系)。特色创新服务运营机制(创新运营机制、创新投入机制、创新可持续发展机制)。以资源整合为抓手,突出应用需求导向,以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矛盾为突破口,保障基础性、公共性、综合性和服务性系统平台的建设,建立 共建共享平台和协同运行机制,实现农业集约化、一体化、智慧化。探索新模式,建立新机制,推广新技术,拓宽新应用,形成新特色。
本系列文章将分享一个完整的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,原方案即文案提供者为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该公司是专业做农业科技的信息化公司,本文分享之主要目的是技术交流,系列目录:
- 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:系统建设背景(附件下载)
- 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:建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
- 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:系统建设原则
- 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:总体设计思路
- 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:SOA技术路线
- 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:ESB总线技术
- 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:J2EE技术
- 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:Portal for ArcGIS构建系统
- 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:技术和逻辑架构设计
- 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: 构建县域耕地质量数据库
- 耕地质量监测点平台:大数据中心
- 耕地质量监测点平台:大数据平台
- 耕地质量监测点平台:墒情监测系统介绍
- 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平台简单介绍
- 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平台:物联网监控
- 耕地质量监测点平台:数据采集系统
- 耕地质量保护系统规划与建设方案:风险及效益分析